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纤维缠绕 + 自动铺丝:火箭级间段变角铺层设计,显著提升抗冲击性能

2025-10-21 14:28150

火箭级间段作为连接子级、传递载荷并实现可靠分离的核心结构,需同时承受“轴向拉伸/压缩(发射段)、径向气动压力(飞行段)、分离冲击(级间分离时爆炸螺栓冲击)”三重极端载荷。传统单一纤维缠绕工艺(固定角度铺层)因“载荷适配性差、局部抗冲击薄弱”,易在分离冲击下出现层间开裂;而自动铺丝虽灵活但效率低。通过“纤维缠绕+自动铺丝”复合工艺,结合变角铺层设计(根据载荷分布动态调整纤维角度),可实现“高效成型+精准抗冲击”的双重目标,使级间段抗冲击强度提升40%以上,分离冲击下损伤面积减少60%,彻底突破传统结构的性能瓶颈。

一、复合工艺协同优势:兼顾成型效率与铺层灵活性

纤维缠绕与自动铺丝的工艺特性高度互补,前者擅长轴对称结构的高效成型,后者精准控制复杂区域铺层,二者结合为级间段变角铺层提供技术基础。

1. 纤维缠绕:奠定轴对称结构的高效基础

纤维缠绕工艺通过“纱团连续放丝+芯模旋转/平移”,实现级间段圆柱段的快速成型,核心优势体现在:

效率优势:针对级间段主体圆柱结构(占比70%),缠绕速度可达10-15m/min,较手工铺层效率提升20倍;以直径1.5m、长度2m的级间段为例,缠绕成型仅需2小时,而纯自动铺丝需8小时;

张力可控:通过伺服系统精准控制纤维张力(50-100N),使碳纤维体积含量稳定在60%-65%,孔隙率<1%,层间结合力提升15%,为抗冲击提供致密结构基础;

材料适配:兼容12K/24K大丝束碳纤维,材料利用率达95%(自动铺丝小丝束利用率约85%),大幅降低成本,适配火箭量产需求。

2. 自动铺丝:精准优化复杂载荷区域铺层

自动铺丝(AFP)通过“多丝束独立控制+机器人路径规划”,聚焦级间段的载荷复杂区域(如法兰连接区、分离机构安装座、变径过渡区),实现变角铺层的精准落地:

角度灵活度:可实现0°-90°任意角度铺层,最小铺放单元宽度5mm,能在法兰根部等狭小区域铺设±45°抗剪铺层,解决缠绕工艺“角度固定(多为±15°/±30°)”无法适配局部剪切载荷的问题;

路径贴合性:基于级间段三维模型生成“跟随结构轮廓”的铺丝路径,在变径过渡区(如圆柱段向锥段过渡)实现铺层无褶皱,贴合度达99%,避免传统缠绕因路径不匹配导致的局部纤维堆积;

缺陷可控:配备在线视觉检测系统(分辨率0.1mm),实时识别断丝、偏移等缺陷,不良率从缠绕工艺的5%降至1%以下,保障抗冲击关键区域的铺层质量。

3. 工艺衔接:实现“主体+局部”的无缝集成

通过“先缠绕主体+后铺丝补强”的流程,解决两种工艺的衔接问题:

基准定位:缠绕成型后,在级间段表面刻蚀定位标记(精度±0.05mm),自动铺丝机器人通过视觉识别定位,铺层位置误差<0.1mm;

界面处理:缠绕层表面采用“砂纸打磨(800目)+丙酮清洗”,去除脱模剂并增加粗糙度,使后续铺丝层的界面剪切强度提升25%,避免冲击下分层;

共固化成型:采用“整体热压罐固化”(温度120℃、压力0.6MPa、时间2小时),确保缠绕层与铺丝层同步固化,形成统一结构,避免分段固化导致的界面薄弱。

二、变角铺层设计逻辑:载荷映射驱动的抗冲击优化

变角铺层的核心是“让纤维角度与载荷方向精准匹配”——通过分析级间段不同区域的载荷类型(拉伸、剪切、冲击),设计差异化铺层角度,将抗冲击性能集中在关键区域,同时兼顾整体结构效率。

1. 载荷分布与铺层角度的映射关系

级间段的载荷呈现“主体轴向承力、局部剪切抗冲击”的特点,对应铺层角度设计如下:

主体圆柱段(轴向拉伸/压缩为主):采用纤维缠绕的“±15°/0°混合铺层”,0°铺层占比60%(沿轴向,承担发射段的轴向载荷,拉伸强度达2800MPa),±15°铺层占比40%(辅助抵抗径向气动压力,径向刚度提升30%);

法兰连接区(剪切+挤压为主):通过自动铺丝铺设“±45°铺层”(占比70%),利用±45°纤维的高剪切强度(1200MPa),抵抗螺栓预紧力与子级分离时的剪切载荷,避免法兰根部开裂;

分离机构安装座(冲击载荷集中区):采用“0°/±45°/90°三维铺层”,0°铺层承担冲击轴向力,±45°铺层抗剪切,90°铺层增强径向约束,形成“立体抗冲击网络”,使该区域抗冲击强度提升50%。

2. 关键区域的变角铺层优化案例

以“分离冲击最严重的爆炸螺栓安装区域”为例,变角铺层设计具体如下:

冲击载荷特性:级间分离时,爆炸螺栓产生的瞬时冲击载荷达50kN,冲击时间<10ms,易导致局部纤维断裂、层间分层;

铺层角度梯度设计:从安装座中心向外,铺层角度从“0°为主(中心区,承力)”逐步过渡到“±45°为主(过渡区,抗剪)”,再到“±15°与主体衔接(外围区,载荷传递)”,形成梯度应力传递路径,避免冲击能量集中;

纤维混杂增强:在安装座铺层中掺入10%芳纶纤维(抗冲击韧性是碳纤维的3倍),通过自动铺丝精准铺设在冲击界面,使冲击能量吸收效率提升35%,断裂伸长率从1.5%提升至3%。

3. 铺层参数的量化控制

通过正交试验优化铺层参数,确保抗冲击性能与结构效率平衡:

铺层厚度:主体圆柱段单层层厚0.2mm(12K碳纤维),共30层(总厚6mm);分离机构安装座局部加厚至10mm(50层),其中芳纶纤维铺层5层(间隔铺设,增强界面韧性);

角度偏差控制:自动铺丝的角度偏差≤±0.5°,缠绕工艺角度偏差≤±1°,避免角度偏差导致的载荷传递失效;

层间顺序:采用“强-弱-强”交替层间顺序(碳纤维层-芳纶层-碳纤维层),层间剪切强度达45MPa,较单一碳纤维层提升20%,减少冲击下的层间剥离。

三、抗冲击性能提升机制:从材料到结构的三重强化

复合工艺+变角铺层通过“纤维角度适配冲击方向、界面强化抑制分层、结构集成分散能量”,从根本上提升级间段的抗冲击能力,具体机制可分为三点:

1. 纤维角度适配:让纤维“直面”冲击载荷

抗冲击性能的核心是“纤维方向与冲击载荷方向一致”,变角铺层通过精准角度设计,最大化纤维的承载能力:

轴向冲击(爆炸螺栓冲击):0°铺层沿冲击方向,可直接承受80%的冲击载荷,拉伸强度利用率从传统固定角度(±30°)的50%提升至90%,冲击下纤维断裂数量减少70%;

剪切冲击(气动湍流引发):±45°铺层的剪切强度达1200MPa,可有效抵抗横向剪切力,剪切变形量从传统结构的0.8mm降至0.2mm,避免剪切导致的层间开裂;

测试验证:某型号级间段采用变角铺层后,在50kN冲击载荷下,最大应力从3200MPa(超过碳纤维许用应力3000MPa)降至2800MPa,未出现纤维断裂,仅局部出现微小变形。

2. 界面强化:抑制冲击下的层间分层

层间分层是冲击失效的主要形式,复合工艺通过“工艺优化+材料改性”强化界面结合:

缠绕张力优化:将缠绕张力从80N提升至100N,使层间压力增加25%,孔隙率从1%降至0.5%以下,层间结合力提升15%,冲击下分层面积减少60%;

界面改性剂添加:在自动铺丝的树脂中添加2%硅烷偶联剂(KH-550),使碳纤维与树脂的界面剪切强度从40MPa提升至48MPa,抑制冲击能量引发的界面脱粘;

微观结构观察: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冲击后的截面,传统结构层间分层宽度达50μm,而复合工艺+变角铺层的分层宽度仅10μm,界面完整性显著提升。

3. 结构集成:减少连接薄弱点,分散冲击能量

传统级间段的“多部件拼接”(如法兰与圆柱段焊接)存在连接薄弱点,冲击下易从接头处失效;复合工艺通过“一体化成型+变角铺层”减少薄弱点:

一体化成型:纤维缠绕成型主体圆柱段后,自动铺丝直接在圆柱段上成型法兰与安装座,无螺栓连接,减少80%的连接薄弱点,冲击能量可通过整体结构分散,而非集中在接头;

变角过渡区设计:在法兰与圆柱段的过渡区,采用“角度渐变铺层”(从圆柱段的±15°逐步过渡到法兰的±45°),载荷传递效率提升40%,避免过渡区应力集中导致的冲击失效;

分离冲击测试:在模拟级间分离的冲击测试中(爆炸螺栓冲击),传统拼接结构的失效位置均在法兰接头处,而一体化变角铺层结构无明显失效,仅安装座附近出现局部塑性变形,满足后续飞行需求。

四、工程应用与性能验证:从实验室到火箭型号

该技术已在国内多款火箭级间段中实现应用,抗冲击性能与成型效率均通过严苛验证,典型案例如下:

1. 某中型运载火箭级间段(直径2.2m)

工艺方案:主体圆柱段采用24K碳纤维缠绕(±15°/0°铺层,30层,总厚6mm),法兰与分离机构安装座采用自动铺丝(±45°/0°/90°铺层,局部加厚至10mm,掺入10%芳纶纤维);

性能验证:

抗冲击测试:50kN瞬时冲击下,损伤面积仅8cm²(传统结构达20cm²),无层间分层,冲击后轴向拉伸强度保留率达92%;

分离试验:地面级间分离试验中,爆炸螺栓冲击后级间段结构完整,分离时间偏差<0.1s,满足火箭飞行时序要求;

效率与成本:成型周期从传统工艺的3天缩短至1天,材料利用率达95%,单台级间段成本降低20%。

2. 某小型固体火箭级间段(直径1.0m)

工艺方案:采用“纤维缠绕+自动铺丝”一体化成型,全结构使用12K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变角铺层覆盖圆柱段(±20°/0°)、锥段过渡区(角度渐变)、分离环(±45°);

性能验证:

动态冲击测试:10kN冲击载荷下,最大挠度0.5mm,恢复率100%,无永久变形;

飞行验证:该火箭成功完成亚轨道飞行任务,级间分离顺利,飞行后拆解检查显示级间段无损伤,结构完整性良好。

微信截图_20251022171016

五、挑战与未来方向:向“更高抗冲击、更智能”演进

尽管技术已实现工程应用,但在极端冲击场景(如意外碰撞)、工艺精度控制上仍需突破,未来核心方向如下:

1. 超冲击场景的性能升级

纤维混杂优化:开发“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HMWPE)”混杂铺层,UHMWPE的抗冲击韧性是碳纤维的5倍,可在分离机构安装座等关键区域铺设,使抗冲击强度再提升30%;

自修复树脂应用:在树脂基体中嵌入微胶囊自修复剂(如环氧树脂微胶囊),冲击导致裂纹时,微胶囊破裂释放修复剂,裂纹愈合率达80%,延长级间段寿命。

2. 工艺智能化与精度提升

数字孪生驱动铺层:构建级间段“载荷-铺层-性能”数字孪生模型,通过仿真提前优化铺层角度(精度±0.1°),减少物理试验次数,开发周期缩短30%;

在线监测升级:在自动铺丝头上集成激光测厚仪与红外测温仪,实时监测铺层厚度(精度±0.01mm)与树脂固化度,确保铺层质量一致性,不良率降至0.5%以下。

3. 轻量化与抗冲击的平衡

拓扑优化设计:通过拓扑优化减少级间段非承力区域的铺层厚度(如圆柱段非冲击区从6mm减至4mm),在保证抗冲击性能的前提下,整机减重5%;

空心结构集成:在级间段内部设计空心加强筋(通过自动铺丝成型),筋条采用变角铺层,既提升抗冲击刚度,又进一步减重,材料利用率达98%。

“纤维缠绕+自动铺丝”复合工艺结合变角铺层,从“工艺协同、载荷适配、结构强化”三个维度,彻底解决了火箭级间段“抗冲击薄弱、成型效率低”的难题。其工程应用不仅提升了火箭结构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更推动了航天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向“高效化、精准化”升级。

随着超冲击材料、智能工艺的发展,该技术有望在未来重型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火箭的级间段中广泛应用,为航天装备的高可靠性、低成本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火箭级间段变角铺层的工艺参数与性能对照表?包含不同区域的铺层角度、纤维类型、工艺参数(张力、速度)及对应的抗冲击性能数据,方便你快速参考或用于型号设计。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