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光伏行业“内卷”加剧:型材市场能否成为门窗企业突围新蓝海?

2025-04-30 13:5570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光伏产业一度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然而,2024年以来,行业“内卷”现象持续升级,从产能竞赛到价格战,再到专利纠纷,产业链各环节陷入恶性竞争泥潭。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光伏行业新增装机容量达2.77亿千瓦,但超七成企业预告亏损,头部企业净利润同比降幅超过129%。在此背景下,门窗企业能否通过转型型材市场实现突围,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光伏“内卷”困局:产能过剩与价格战的双重挤压

光伏行业“内卷”的根源在于供需失衡。2024年,我国光伏各环节年产能均突破1100GW,而全球需求量仅为600GW,中国市场需求量约250GW,产能过剩率超过300%。这种失衡导致产业链价格暴跌: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售价同比降幅分别达38%、49%、30.4%、28.8%。为争夺市场份额,企业竞相压价,甚至出现低于成本价销售的现象。某头部企业负责人坦言:“组件价格低于成本已持续四个季度,行业亏损规模远超以往。”

价格战不仅压缩利润空间,更导致行业创新停滞。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削减研发投入,技术抄袭模仿现象频发。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为拉动投资,通过税收减免、电价优惠等政策加速产能释放,进一步加剧了“内卷”程度。这种恶性循环下,光伏型材市场首当其冲。数据显示,光伏边框型材加工费从2022年的7000元/吨骤降至2900元/吨,账期延长至“3+6”模式,中小企业被迫停减产,行业亏损面持续扩大。

型材市场机遇:从光伏“红海”到门窗“蓝海”

在光伏型材市场陷入困境的同时,门窗型材领域却展现出差异化竞争潜力。一方面,传统建筑型材需求趋于饱和,但高端定制化产品仍存在市场空白。例如,节能环保型门窗幕墙铝型材因符合绿色建筑标准,受到万科、碧桂园等大型房企青睐。另一方面,新兴领域对型材性能提出更高要求。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需求推动高精度工业铝型材发展,其弯曲扭拧度、焊接形变控制等指标远超普通产品,技术门槛较高,竞争相对缓和。

门窗企业转型型材市场需把握三大方向:

技术卡位:聚焦高附加值产品。例如,开发高悬臂比、高精度工业铝型材,或通过玻纤增强复合材料替代传统铝材,在耐腐蚀性、轻量化等方面实现突破。这类产品毛利率可达30%以上,远高于普通型材。

场景深耕:从单一销售转向解决方案提供。例如,为商用车企业定制下箱体,通过工艺优化将成本控制在700元/套,售价达850元/套,形成技术壁垒。

服务升级:构建“客户分级-产品定制-数字营销”体系。通过CRM系统分析客户需求,为战略客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为潜在客户开展线上直播、行业展会等培育活动。

转型挑战与应对: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门窗企业转型型材市场仍面临多重挑战:

技术壁垒:高端型材生产需掌握工装开发、专利布局等核心能力。例如,汽车工业型材需解决机加后形变控制难题,工艺成本高昂。

资金压力:新建智能化生产线投入巨大,而账期延长至6个月以上,现金流承压。

市场风险:光伏行业“内卷”外溢至型材领域,部分企业已开始跨界布局,加剧竞争。

应对策略需聚焦长期价值:

差异化定位:避免与光伏企业正面竞争,聚焦细分领域。例如,专注轨道交通用铝型材,提升产品强度和耐腐蚀性。

产业链协同:与上下游企业共建生态。例如,与铝土矿开采企业合作,锁定原料成本;与终端客户联合研发,缩短产品迭代周期。

政策借力:响应政府“破除内卷式竞争”号召,参与行业白名单评选,争取智造标准认证,淘汰落后产能。

结语:从“红海突围”到“蓝海领航”

光伏行业“内卷”本质是同质化竞争的必然结果,而型材市场能否成为门窗企业的突围路径,取决于其能否构建技术、场景、服务的差异化壁垒。在“双碳”目标下,型材市场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唯有坚持专精特新,方能在激烈竞争中开辟新蓝海。未来,随着行业自律机制完善、落后产能出清,型材市场有望成为新能源产业链中更具韧性的增长极。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